原标题:别洗了,烂片就是烂片,别只怪删减
国庆档,结束了。
《坚如磐石》拿下票房冠军。
同时,也成为被吐槽最多的一部。
豆瓣6.3分,是自2016年《长城》以后,张艺谋导演作品里评分最低的一部。
纵观整个电影生涯,也是评分垫底的五部电影之一。
不少人在网上猛烈开炮。
比如,金星便用「四化」痛批此片:
题材流量化、画面赛博化、圈钱常规化、老年钝感化。
这「四化」有的直戳要害,有的则有待商榷。
但整体而言,确实替许多观众表达了心中的不满。
鱼叔看完,也是大感失望。
憋了一个假期,有些话,不吐不快。
《坚如磐石》的坎坷上映路,大家多少都有耳闻。
2019年杀青,2020年就打出「等着上映」的标语。
彼时,还没有诸如《狂飙》的扫黑爆款。
因此,金星说的「题材流量化」,其实是站不住脚的。
倒是张艺谋导演多年来的勤奋敬业,以及在电影类型上的不断突破,感动了不少观众。
只不过,这份对导演的尊重,并不能弥补对成片的失望。
这一回,删减依然是绕不过的话题。
几版预告片都有较大出入,不少预告镜头都没有在最终正片中出现。
比如,台词。
从初版预告片中可以听到,演员们最开始讲的是重庆话,但后来改成了普通话。
成片中有不少地方,台词和演员的嘴型也对不上。
黎志田(于和伟饰)口中的100亿,就变成了48个亿。
再比如,关键设定。
预告片里,张国立扮演的郑刚,原是副市长兼任公安局局长。
到了公映版,却绝口不提后一身份。
若加上这一身份,剧情便一下子合理了许多。
例如,为何能够持枪,为何对案情的进展了如指掌。
还有,暗线加码。
陈冲饰演的夫人,出身高干家庭。
用片中的台词来解释,她父亲的势力一出手,势必导致「无法收场」。
她绝不是一个只会装模样的摆设。
于是,不少网友学会了一种很新的观影模式,脑补式观影。
很多线索,公映版本虽然删了,但官方物料有。
东拼西凑一番,便定论这不失为一部好电影。
「懂的人自然懂」
但问题是,看电影不是猜哑谜。
观众的脑补,姑且只算是自娱自乐。
片方的找补,则称得上营销诈骗。
一部上映的电影,最主要的噱头居然是它被删减的部分。
在一场映后交流,张国立张口欲讲,却被工作人员拦住。
片方运营巧妙地将这一段搬到网上,特意标红了「不让说」。
话里话外都在撩拨着观众:这片子的秘密,藏得深着呢。
电影中有一个厨子,原是黎志田的表哥。
因为小时候欺负黎志田,舌头被割去一半。
当他张嘴展示时,预告片特地骤然放大,打上了马赛克。
这一活久见的操作,也让人的期待值拉满。
可真坐进影院,看到的却是「无码版」的一个玩笑,瞬间只觉得扫兴。
被删剪的部分,我们无法评价。
可仅从影片保留下的片段,也难寻佳句。
多个人物,如女警李慧琳,黎家女婿David,都是可有可无的废笔。
而作为一部讲究高层智斗的犯罪大片,更有太多降智情节。
关键尸体的暴露,不是靠警察调查出来,而是意外地「等」出来。
警察拿到证据,第一时间居然是上一艘破船,彻底把自己逼到绝路。
歹徒逼迫女孩说出秘密,威胁要先奸后杀,结果一脸奸笑地掏出避孕套甩脸。
作品被阉割,是创作者的不幸。
但看删减版的观众,同样掏了真金白银的票钱。
被删减是一种遗憾,但绝不是烂片的免死金牌。
「就这成片,删不删减都是烂片」
在金星吐槽的「四化」中,「老年钝感化」放在最后。
鱼叔觉得,这恰恰是《坚如磐石》的最大弊病。
在上映之前,本片就有了不小的翻车。
网友甚至专门为此制作了热点话题:尴尬宣传。
短视频平台上,千篇一律的营销手段,一度让观众产生了逆反情绪。
高频出现三个字,「老戏骨」。
鱼叔挑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则,和大伙品品。
第一则,张国立怒摔茶杯,张艺谋龇牙叫好。
画面中,正拍摄一场怒不可遏的戏。
张国立深感效果不佳,要求临时增添道具。
随着一声Action,挥手将面前的茶杯摔了个稀碎。
艺谋导演为其临场发挥大感惊喜,向身边工作人员直夸:
「老戏骨就是老戏骨啊」
第二则,于和伟抬手欲打,孙艺洲入戏吓飞。
画面中,于和伟眼神阴鸷,玩弄着手中刀叉。
其气场令对面的孙艺洲完全入了戏,以至于被激出了本能反应。
诸如此类的短视频,还有太多。
每段结尾,势必要配上剧组人员惊叹的反应。
张艺谋瞪大双眼,仿佛目睹了前所未见的震撼表演,一度被网友截成了表情包。
「张艺谋才是演技最好的」
众多老戏骨的加盟,是一个剧组的底气。
但,当所有创作都集中在「老」字上,必然忽略小字辈的作用。
影片中,苏见明(雷佳音饰)是撕破黑幕的关键先生。
编剧特意定义了他的身份,过河的卒子。
他既是嫉恶如仇的刑警,又是郑副市长的儿子,够得到打开黑恶大门的钥匙。
然而,全片看下来,他身上没有散发出任何弧光。
他宛如一个NPC,奔波在导演设定的道具点,只为破解最终的悬念。
事实上,主创压根不在乎青年破案的热血故事。
郑刚和黎志田这俩官商大佬,才是他描绘的重点。
几乎所有剧情,都是塑造他俩的边角料。
首先,会耍狠。
黎志田皮笑肉不笑,设下一道鸿门宴。
径直将存有把柄的手机丢入油锅,吩咐被威胁的官员伸手去捡。
他特意请来苏见明看戏,却只为了敲山震虎。
其次,有底气。
郑副市长一出场便自带全知视角,谁也不放在眼里。
面对黎志田的威胁,立马摆出不可阻挡的架势来。
一开场就明牌,也让本片经营的悬疑感,尽数泡汤。
观众早就知道了熟善熟恶,也一眼便知其中的人物关系。
似乎是为了增加些看头,编剧又出奇招,造反差。
老哥俩有一共通之处——都是父亲。
郑刚动用一切手段,只为了隐瞒儿子的身世之谜。
黎志田在外杀伐果断,回家却对女儿百般宠溺。
他入狱后幻想女儿探视的桥段,似乎也在补全着角色的人性。
子女,是他们唯一的「软肋」。
可惜,悬疑不是张艺谋的强项。
近年来,他拍了太多的「剧本杀」电影。
《悬崖之上》的乌特拉任务,《满江红》的密信。
这一次,手机成为了整部戏的麦高芬。
但这个手机所藏着的秘密,无非就是苏见明的身世与郑副市长的犯罪记录,根本就不叫人意外。
在电影结尾揭开这个真相,本是为了将情感推向高潮。
但悬念所指向的情感,又与电影的主题是完全割裂的。
是想表现警察儿子坚守信念,大义灭亲?
可故事也在这里戛然而止,并未对苏见明的抉择进行强化。
是想表现官商勾结的内幕够黑够腐败?
可犯罪内容究竟是什么,却只字未露。
是想表现再残忍的贪官也有人性软肋?
可电影本就无心深挖郑副市长和黎志田的最初犯罪动机和黑化过程。
对人物的刻画,几乎都是虚焦的潦草的。
只有复杂的身份,简单的脸谱。
最终,生猛的尺度也好,惊人的内幕也好。
全都轻易地泄了气。
整部电影没有落点,宛如为了表演而表演。
张艺谋的电影中总有相似的情节,与权力共舞。
但,纵观其过去的电影,他其实不善于拍「大人物」。
更多的,是化作一个符号来呈现。
比如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中,陈家老爷始终没有正脸。
或是一个背影,或是几句台词。
这份不在场,反倒很微妙地将个体悲剧上升到结构性问题。
而当张艺谋开始追求商业化类型化创作之后,这个致命的弱点开始显露。
《英雄》里的秦始皇,是空洞的。
他更像是一个背诵大义的机器,不具有鲜活的血肉。
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概念,而不是一个人。
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里的王,如此。
《满江红》中的秦桧,也是如此。
与其说他们是王侯将相,不如说是一个大家长。
爹,总是若无其事地否定子女的叛逆。
张艺谋片中的大人物,也总将谋逆者置于自我认知困局。
在《坚如磐石》中,苏见明打开手机,得知了自己的身世。
所有的丑恶往事,都被掩盖在一桩狗血的伦理丑闻之下。
官商之间的勾结,悉数成为配角戏。
数目惊人的利益往来,不过是背景板的数字。
头上真正的翻云覆雨手,又隐身于一句「官上有官」。
我们看扫黑反腐题材,是要看清权力与金钱的运作逻辑。
恶何以作恶,正何以胜邪。
是正义一方步步为营,而非邪恶一派鸟兽四散。
以一场闹剧收场,无异于为贪腐转移炮火。
张艺谋的电影,变了很多。
如今回看,我们会怀念其中的「大」。
恢弘大气的场面,配合规整考究的摄影,展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。
也会回味其中的「小」。
在偌大的时代洪流中,捕捉最不起眼的底层众生相。
《坚如磐石》的视觉效果,并不让多数观众满意。
除了打上了绿油油的赛博光,构图与运镜似乎没有电影的美感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片与韩国电影《老男孩》颇有雷同。
船舱中,苏见明与同伴被黑帮围堵。
这一幕和崔岷植的过道打斗,几乎如出一辙。
然而,《老男孩》中却将这场戏缔造成动作片史上的经典奇观。
《坚如磐石》的警匪对峙,却宛如儿戏。
相似的手法,却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。
近些年,摆脱了大片叙事的张艺谋,确实在类型化的路上不断摸索。
但不得不说,在这部反腐类型片上,他依然举棋不定。
要了解一个导演的创作力,观察他的视角最为准确。
看他代入的,究竟是叛逆的青年,还是守成的老年。
恰如《老男孩》中,父权被剥去尊严。
傲慢的父亲剪去了自己的舌头,实施象征意义上的自我阉割。
而在张艺谋的镜头下,垮台的父权余威犹在。
反而是探寻身世的儿子,面临着信仰破产。
「与权力共舞」和「为权力而舞」二者,有着本质区别。
全文完。
如果觉得不错,就随手点个「赞」和「在看」吧。
助理编辑:三十郎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