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婚?你退的是皇位完整文本》小说简介
《退婚?你退的是皇位》免费阅读!这本书是萧景珩创作的一本言情,主要讲萧景珩的故事。讲述了:
退婚?你退的是皇位完整文本第3章免费试读
“安王那边,查得如何了?”比起柳依依,我更关心这个潜在的威胁。
璎珞神色凝重起来:“回太子妃,安王殿下近日看似深居简出,只与几位翰林院的学士往来,品评诗文。但奴婢通过一些隐秘的渠道查到,安王府的长史,上月曾秘密离京一趟,去的是……北疆。”
“可知所为何事?”我追问。
“具体目的尚未查清,只知那长史回京后,安王府的几位门客,与兵部几位职方司的主事走动频繁了起来。”职方司掌管边防舆图、军情传递,虽职位不高,却极为关键。
“准备一下,”我对璎珞吩咐道,“殿下今日回宫后,请他来用晚膳。就说……我新得了些关于永定河工程的古籍记载,或对他有所助益。”
晚膳时分,萧景珩如约而至。
他似乎刚从工部回来,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。
席间,我并未急于提及古籍或朝局,只细心布菜,偶尔说些宫中趣闻,气氛倒也还算融洽。
膳后,我引他至书房,将几卷早已备好的水利古籍善本取出。
“殿下请看,这是前朝河道总督关于永定河水文泥沙的札记,其中提到几处关键河段的暗流与淤积规律,或可与现今情况参照。”我指着书页上的批注,轻声解释。
萧景珩起初还有些心不在焉,但随着我的讲解,他渐渐被内容吸引,身体微微前倾,手指划过书页上的图示,眼中露出思索之色。
“此处……孤前日巡视时确觉水流有异,原是如此缘由!”他恍然,抬头看我,目光中带着一丝未曾有过的惊异,“你……竟对此也有研究?”
我微微垂眸:“臣妾闲暇时偶有翻阅,只觉前人智慧博大精深,若能借鉴一二,或能少走弯路。”
萧景珩沉默片刻,再开口时,语气缓和了许多:“你有心了。”
我话锋一转,语气带上几分恰到好处的忧虑:“能为殿下分忧,是臣妾之幸。只是……近日听闻些市井流言,关乎柳庶人,虽是无稽之谈,但恐有心人利用,损及殿下清誉。”
萧景珩眉头立刻皱起:“她又惹了什么是非?”经过先前种种,他对柳依依的怜爱早已大打折扣,此刻听到这个名字,第一反应是烦躁与警惕。
我将市井中流传的、经过我们“加工”后的那些关于柳依依心机深沉、品行不端的传闻,选择性地、看似客观地叙述了一遍,重点强调了其中可能牵连到“东宫旧事”的部分。
萧景珩的脸色越来越沉。
“荒谬!”他猛地一拍桌子,震得茶盏作响,“孤当初真是……”他话未说尽,但懊悔与怒气显而易见。
“流言虽不足信,却易蛊惑人心。”我适时道,“尤其殿下如今致力于河工,正需朝野上下同心。若因此等小事分心,或被御史借题发挥,岂非因小失大?”
我点到即止,不再多说。
萧景珩沉吟良久,忽然问道:“安王前日提及御史微词……你可知道,是哪几位御史?”
我露出些许迟疑之色,才缓缓道:“具体名讳,臣妾不敢妄言。只是……听闻其中一位李御史,其妻族与安王府上一位门客乃是同乡,平日往来甚密。”
但萧景珩的瞳孔骤然收缩。安王、御史、针对东宫的微词、柳依依再次掀起的流言……这些碎片在他脑中迅速拼凑,指向一个让他脊背发凉的可能性。
“他竟敢……”萧景珩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。
“殿下,”我轻声打断他的思绪,语气恳切,“如今多事之秋,殿下更需沉心静气,以不变应万变。河工之事利国利民,乃是殿下重获圣心、稳固根基的关键,万不可因外界纷扰而懈怠。至于其他……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,陛下圣明,自有公断。”
我再次将他的注意力拉回到实务和皇帝的态度上。
萧景珩深深吸了一口气,看向我的目光变得极为复杂。
“你说得对。”他最终沉声道,“河工之事,不容有失。”
次日,萧景珩对永定河工程投入了更大的精力,甚至亲自下到河道淤泥中查看堤基,引得随行官员和役夫们暗自称赞。
而我也通过端慧郡主和沈家一些隐秘的人脉,进一步确认了安王府长史前往北疆,确实与镇北侯麾下一位不得志的副将有所接触。
北疆突发小规模***,一股流寇袭击了边境军镇,虽被迅速平定,但镇北侯在追击时意外坠马,身受重伤,昏迷不醒。
消息传回京城,朝野震动。
皇帝急召重臣商议北疆防务与接替人选。
安王萧景瑜,在沉寂多日后,于朝会上首次就边事慷慨陈词,分析局势,并“谦逊”地举荐了几位他认为是“合适”的将领,其中,就包括与他长史接触过的那位副将!
萧景珩在朝会上被安王一番表现衬得有些措手不及,他忙于河工,对北疆军务显然缺乏足够了解和分析。
下朝后,他脸色铁青地回到东宫,第一次主动、急切地找到我。
“北疆之事,你怎么看?”他甚至来不及坐下,便直接问道,眼神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与依赖。
我抬眸,迎上他急切的目光,声音沉静如水:“殿下,镇北侯重伤,北疆军心不稳,安王举荐之人,恐怕……并非为了边境安宁那么简单。”
萧景珩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,他死死盯着我:“你的意思是,安王想趁机染指北疆兵权?”
“臣妾不敢妄断。”我垂下眼帘,避开他过于锐利的视线,语气却清晰坚定,“但北疆乃国之屏障,镇北侯重伤,所遣将领首要之务当稳定军心,熟悉边务,方能抵御外敌,安抚内乱。安王殿下所荐之人,资历、威望是否足以服众?此其一。”
我稍作停顿,观察着萧景珩的神色,见他听得专注,才继续道:“其二,北疆***来得突兀,镇北侯坠马更是蹊跷。此事背后,是单纯流寇作乱,还是另有隐情?若不查清根源,贸然换将,只怕是治标不治本,甚至可能……引狼入室。”
“引狼入室”四个字,我咬得极轻,却像重锤敲在萧景珩心上。他脸色白了白,显然想到了安王可能有的野心。
“其三,”我抬起眼,目光澄澈地看向他,“殿下乃国之储君,北疆动荡,于殿下而言是危机,亦是机遇。陛下此刻,最想看到的,是一位能顾全大局、举荐贤能、稳定社稷的太子,而非一个只顾争权夺利,甚至可能因举荐不当而贻误军机的皇子。”
“那你以为,孤当如何应对?”他的语气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依赖。
“当务之急,是稳住朝局,赢得父皇信任。”我沉声道,“殿下应立即上书,奏请陛下严查北疆***与镇北侯坠马真相,同时,以储君身份,举荐一位资历深厚且与安王无甚瓜葛的老成将领暂代北疆军务,以示公允,以安军心。”
“举荐何人?”萧景珩追问。
我早有准备,缓缓说出一个名字:“骠骑将军,冯异。”
冯异,三朝老将,曾随先帝征战,如今年事已高,多在京中荣养,但其资历威望足以震慑北疆诸将,且他性格刚直,从不结党,是皇帝也能放心的人选。
萧景珩眼中爆出一抹精光,显然认为此人选极为合适。他来回踱步片刻,猛地停下:“好,就依你所言,孤这便去起草奏章。”
“殿下且慢。”我叫住他,“奏章之上,除了举荐冯老将军,还可附议,请派一位殿下信得过的能干之人作为监军,随军前往北疆,一则协助冯将军,二则……彻查***与坠马真相。”
监军!萧景珩立刻明白了我的用意。这是将手伸入北疆,掌握第一手情报的最佳途径。
“何人可为监军?”他目光灼灼地看着我。
这一次,我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意有所指地道:“此人需对殿下绝对忠诚,身份足够,且需精明强干,不畏艰险。朝中符合条件者……想必殿下心中已有考量。”
萧景珩若有所思,深深看了我一眼,没有再问,转身匆匆离去,背影竟有了几分决断的力度。
翌日朝会, 风云再起。
当安王再次力荐他麾下那位副将时,萧景珩挺身而出,先是痛陈北疆局势之严峻,接着掷地有声地举荐了老将冯异,并提出了派遣监军、彻查真相的建议。
他这番言论,有理有据,顾全大局,与安王急于安插自己人的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最终,皇帝采纳了萧景珩的部分建议,任命冯异为北疆临时统帅,同时,却并未指派萧景珩提议的监军,而是派出了皇帝自己的心腹暗卫首领秘密前往调查。
下朝后,安王萧景瑜经过萧景珩身边时,脚步微顿,温文尔雅的脸上笑容依旧,眼神却冰冷如刀,轻轻说了一句:“太子殿下,真是今非昔比了。”
萧景珩冷哼一声,并未回应,但紧绷的下颌线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。
回到东宫, 萧景珩屏退左右,独自在书房坐了许久。
当我端着参茶进去时,他正望着窗外暮色出神。
“今日,多谢你。”他没有回头,声音有些沙哑。
我将茶盏轻轻放在他手边:“殿下言重了,臣妾只是尽了本分。”
他转过身,目光复杂地看着我,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我这个人。“沈青澜,你告诉孤,你想要的,究竟是什么?”
我迎着他的目光,没有丝毫闪躲。我知道,经过北疆之事,他再也无法将我视为一个无足轻重、仅凭先帝密旨保全地位的女人。
“臣妾想要的,”我缓缓开口,声音清晰而平静,“从一开始就很清楚。臣妾要的,是殿下稳坐东宫,是这萧氏江山国祚绵长,是臣妾作为太子妃、乃至未来皇后的尊荣与责任,无人可以撼动。”
我顿了顿,一字一句道:“臣妾与殿下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”
萧景珩沉默了。利益捆绑,有时比感情维系更为牢固。
“好一个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”他最终低笑一声,端起那杯参茶,一饮而尽,“孤,明白了。”




